**
在人工智能产业浪潮中,科大讯飞曾以 "中国声谷" 的龙头地位风光无限,其智能语音技术一度代表中国 AI 的最高水平。但近年来,不少投资者、行业观察者乃至普通用户(如因讯飞输入法接触到该品牌的使用者),都感受到这家科技巨头的发展似乎陷入了乏力状态。2025 年中报数据显示,公司营收同比增长17.01% 至109.11 亿元,但归母净利润仍亏损2.39 亿元,这种 "增收不增利" 的局面,不仅引发市场对其发展质量的担忧,也让依赖其产品的用户好奇:讯飞当下的重心究竟在哪?
战略重心:大模型引领下的三维布局
面对行业竞争与技术变革,科大讯飞明确了 2025 年 "加强 C 端、做深 B 端、选择 G 端"的战略方向,将大模型技术作为贯穿三大领域的核心引擎。在技术底座层面,公司正全力推进"飞星二号" 国产超大规模智算平台建设(联合华为及合肥市大数据公司打造,首批算力 2025 年交付),这一布局旨在破解国产算力瓶颈,支撑其全栈自主可控大模型的持续升级。
在C 端市场,科大讯飞的布局既包含学习机、翻译机等爆款硬件,也涵盖与用户日常交互最紧密的工具类产品 —— 其中,讯飞输入法作为许多用户接触讯飞的 "第一触点",正是其 C 端生态的基础支撑。
"日常使用中,讯飞输入法的语音转文字准确率远超预期,尤其是对方言的识别支持,从东北话到粤语都能精准捕捉,会议记录时不用反复修正,连家里长辈用方言发语音转文字也很顺畅。"这种贴近民生的产品体验,不仅为讯飞积累了庞大的用户基数(截至 2024 年,讯飞输入法月活用户超1.2 亿),也成为其品牌信任的重要来源。此外,2024 年其高端学习机、办公本等硬件销量均位居行业第一,公司董事长刘庆峰特别强调:"学习机关乎教育民生,直接影响家庭对讯飞品牌的信任",因此在核心技术突破、硬件能力匹配和品牌整合营销方面形成组合拳,力争 2025 年再上台阶。

B 端市场方面,科大讯飞已与800 多家央国企、行业龙头建立合作关系,2024 年实现央国企市场中标数和金额双第一。通过提供从顶层规划到执行落地的全套大模型解决方案,在汽车(智能座舱语音交互)、金融(智能客服、风控)、运营商(语音导航)等领域形成竞争优势。这种 "战略根据地" 模式有助于稳定营收,但也面临定制化开发成本高的挑战。
G 端业务则聚焦教育、医疗等民生刚需和国家战略领域。目前讯飞已服务1.3 亿师生、5 万余所学校,深度参与 12 个国家智慧教育示范区建设;医疗领域,其全谱系医学影像大模型通过开放合作计划汇聚全国医生资源 —— 这种 "用人工智能建设美好世界" 的布局,既符合政策导向,也为其 C 端、B 端产品积累了宝贵的行业数据。
业界评价:技术标杆与盈利压力的双重镜像
业界对科大讯飞的评价呈现明显的两面性,这种分化也体现在用户感知与行业分析的差异中。
正面评价聚焦技术硬实力:2024 年在教育、医疗、司法、公安等行业保持第一,学习、办公领域软硬一体化产品市场份额领先(如讯飞输入法的语音识别准确率长期行业第一);国际层面,讯飞星火多语言大模型被视为 "世界第二种选择",主导制定的ISO/IEC 5259-4:2024人工智能数据质量标准,标志中国在 AI 国际标准领域话语权提升。对普通用户而言,"输入法好用"" 学习机提分明显 " 等体验,也成为其技术落地能力的直观证明。
负面争议集中于盈利可持续性:尽管 2024 年全年实现5.6 亿元净利润,但季度波动极大(2025 年一季度净利润率仍为 -4.65% )。这种波动与大模型研发的高额投入直接相关 ——2024 年公司连续5 次升级星火大模型,还要对标 GPT-4 Turbo、GPT-4o 等国际领先产品,研发成本居高不下。分析师普遍认可其技术积累,但也担忧:"在算力成本高企、C 端市场竞争加剧(如输入法面临微信输入法、百度输入法的挤压)的环境下,何时能实现稳定盈利?"
值得注意的是,教育、医疗领域的布局获得特殊认可。这些领域虽商业化周期长,但具有强政策支持和社会价值,被视为讯飞构建差异化竞争力的关键 —— 正如中国教科院参与共创的高中数学教师助手、全国医生科研团队参与的医学影像大模型计划,都体现了 "科技 + 民生" 的独特路径,这种模式获得政策制定者认可,但也面临投入回报周期长的挑战。
竞争格局:多线作战的压力测试
科大讯飞面临的竞争压力来自多个维度,这种压力既体现在行业赛道,也渗透到用户日常使用的产品中(如输入法的市场争夺)。
通用大模型赛道:百度文心一言、阿里通义千问、华为盘古等,凭借母公司的生态资源(百度搜索、阿里电商、华为鸿蒙)和算力优势快速迭代,给讯飞星火带来持续压力。尽管星火 4.0 Turbo 已实现深度推理能力,但刘庆峰也承认:"由于国产算力平台训练时间短、数据量较少,部分任务性能还有很大提升空间。"
垂直领域竞争:
C 端层面:教育硬件市场要面对步步高、读书郎等传统玩家,还要应对字节跳动(通过抖音内容生态切入学习机赛道)的挑战;输入法市场,微信输入法依托社交生态快速渗透,百度输入法凭借搜索数据优化识别能力,讯飞虽有先发优势,但面临 "用户习惯迁移" 和 "功能同质化" 的双重压力。
B 端层面:阿里钉钉、腾讯企点等依托办公生态快速渗透,相比之下,讯飞的央国企合作模式虽稳固,但拓展速度较慢。
技术路线差异:与百度 "通用大模型 + 行业适配" 的路径不同,讯飞坚持 "自主可控底座 + 重点行业深耕"的策略 —— 这种选择符合国家战略需求,但在算力成本上付出更高代价。例如,其" 飞星一号 " 全国产化算力平台全年平均使用率达94% ,但国产化算力的单位成本仍高于国际主流方案,这在价格敏感的 to B 市场、竞争激烈的 C 端市场(如输入法的免费模式)中,都构成竞争劣势。
增长困局:三重矛盾的深度解析
讯飞发展乏力的现象,本质是多重矛盾交织的结果,这些矛盾也间接影响到用户体验(如输入法功能更新速度、学习机价格波动):

  1. 研发投入与商业回报的矛盾
    大模型和国产算力平台的高额投入需要长期摊销,但市场竞争迫使公司必须保持高研发强度 ——2024 年公司营业总成本达231 亿元,接近营业总收入。这种 "增收不增利" 的状态,可能导致 C 端产品迭代放缓(如输入法新功能上线延迟),进一步影响用户粘性。
  2. 政策依赖与市场竞争的矛盾
    讯飞传统优势领域(教育、司法)多依赖政府和国企采购,虽能稳定营收,但政府预算波动会影响订单稳定性;而在充分竞争的 C 端市场(如输入法、翻译机),其产品溢价能力有限 —— 例如,讯飞学习机虽销量第一,但面对步步高的价格战,不得不推出中端机型,压缩利润空间。
  3. 技术领先与生态构建的矛盾
    讯飞在语音识别、OCR 等技术上保持领先(如输入法的方言识别准确率),但在生态构建上落后于互联网巨头:百度有搜索和信息流生态,阿里有电商和支付场景,微信有社交生态,而讯飞的技术优势更多体现在单点产品上(输入法、学习机),未能形成 "一产品带动多产品" 的生态协同效应 —— 这导致其技术成果转化效率不高,难以通过生态溢价实现盈利。
    此外,国产算力的 "无人区探索" 加剧了这些矛盾。虽然 "飞星二号" 的建设体现战略定力,但国产化算力集群在深度思考、长思维链推理方面仍有挑战 —— 这不仅影响大模型性能,也可能间接导致 C 端产品(如输入法的 AI 辅助写作功能)体验不如国际竞品。
    破局之道:平衡术与持久战
    科大讯飞的困境并非个例,而是中国 AI 企业在技术追赶阶段的普遍挑战。要实现可持续发展,需在三个方面找到平衡点,这也关系到其核心产品(如输入法、学习机)的未来体验:
    研发投入平衡:既要保持核心技术领先(如提升输入法的 AI 交互能力),也要建立更精准的投入产出评估机制,避免 "为技术而技术"。
    市场策略平衡:巩固 G 端、B 端基本盘的同时,聚焦 C 端核心产品(如把输入法打造成 "AI 入口",联动学习机、办公本),提升毛利率和用户粘性。
    技术路线平衡:坚持自主可控长期主义的同时,通过生态合作降低算力成本(如与华为深化算力合作),缓解成本压力。
  4. 年的 "五场必赢之战"(大模型底座能力领先、行业应用第一、软硬一体化优势、AI for Science 引领、多语言模型突破),显示了公司的破局思路。这些战役的成败,不仅决定讯飞能否从" 技术先锋 "成长为" 商业赢家 ",也将影响普通用户未来使用讯飞产品(如输入法、学习机)的体验的好坏。
    中国 AI 产业的发展需要耐心和定力。科大讯飞的挣扎与探索,本质是技术理想与商业现实的磨合过程。对于用户和观察者而言,判断其前景不仅要看短期财务数据,更要关注:其技术积累能否转化为持续的产品体验提升(如输入法更智能、学习机更实用),国产算力生态能否形成成本优势,以及在教育、医疗领域的深耕能否构建不可替代的壁垒。这场持久战的结局,或许将在未来 3-5 年揭晓。
最后修改:2025 年 09 月 08 日
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你有用,请随意赞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