彼得·德鲁克曾言:“企业的唯一目的就是创造顾客,而创造顾客的核心在于理解并满足顾客的需求。” 这句话恰是阿里巴巴在软件领域从探索到困境的镜像——从虾米音乐的版权失守,到淘宝的功能臃肿,再到阿里云盘的承诺失信与AI布局的落地迟缓,阿里的每一步折戟,本质都是在社会环境变迁、用户需求迭代与竞争对手挤压的多重作用下,逐渐偏离了“以用户为核心”的轨道,最终陷入战略惯性与商业目标的双重迷局。
回溯虾米音乐的退场,2015年后国家版权监管的收紧成为关键转折点,当《网络安全法》要求下架无版权内容时,虾米音乐仅占市场15%的版权储备根本无法支撑用户需求,大量曲库被迫删除的同时,抖音、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又以“音乐+短视频”的场景化体验分流用户时长,进一步压缩了纯音乐App的生存空间。而从用户画像来看,虾米早期以Z世代为主的小众音乐爱好者群体(占比52%,月均使用时长曾达300分钟),本是高粘性的核心资产,但阿里却将其定位为淘宝的流量导流工具,推荐算法更偏向商品导购而非音乐发现,独立音乐人难获流量扶持,用户在周杰伦等主流歌手曲库下架后(2020年相关话题阅读量超5亿次),纷纷转向手握72.8%市场份额的腾讯音乐——后者通过收购酷狗、酷我构建版权壁垒,还以“扑通社区”打造粉丝经济生态,网易云音乐也凭借“乐评文化”守住20.5%的市场份额,虾米夹在中间,既无版权优势,又失用户信任,2021年关停时日均活跃用户已不足百万,曲库规模仅为腾讯音乐的三分之一。
这种“流量工具化”的思维,同样延续到了淘宝的发展中。随着中国电商渗透率从2015年的12.9%飙升至2024年的31.5%,市场进入存量竞争,消费者的需求早已从“淘便宜”转向“高效买”与“娱乐化购”。早期以价格敏感用户为核心的淘宝,一边面临拼多多用“社交拼团+低价白牌”抢占下沉市场(2024年用户达8.9亿),一边被抖音电商以“内容种草-即时购买”的闭环分流(2024年GMV突破3.5万亿,抢走30%用户时长),而自身却陷入功能堆砌的怪圈——首页塞进直播弹窗、逛逛信息流、本地生活入口等20余个模块,“货架式”界面让目标明确的用户陷入选择恐惧,Z世代更倾向于抖音、小红书的“边看边买”,一二线中产则转向天猫,淘宝的核心用户不断流失,2024年市场份额降至44%,昔日的“国民购物App”逐渐沦为“食之臃肿、弃之可惜”的存在,本质是阿里过度依赖“流量分发”的路径依赖,没能跟上用户从“需要买”到“喜欢买”的需求转变。
阿里云盘的困境,则暴露了阿里在商业承诺与现实盈利间的撕裂。2021年以“永不限速”切入市场时,阿里云盘精准抓住了用户对百度网盘限速的不满(百度网盘当时市场份额83.3%,免费用户速度常低于1MB/s),迅速吸引以年轻群体为主的目标用户(免费用户占比超90%)。但2024年阿里云全线下调云产品价格(平均降幅超20%)后,为弥补利润缺口,阿里云盘突然对未付费用户在第三方平台下载实施限速(从SVIP的10MB/s骤降至0.5-1MB/s),还推出独立于超级会员的第三方权益包,黑猫投诉量激增超266条。此时夸克网盘又以“AI辅助+不限速”快速崛起(2024年用户增长120%),阿里云盘既没能维持“不限速”的核心竞争力,又因付费转化率不足5%陷入盈利困境,“先承诺后反悔”的操作彻底消耗了用户信任,最终在百度网盘的惯性优势与夸克的差异化冲击下,沦为网盘市场的边缘玩家。
即便是被寄予厚望的AI布局,阿里也未能摆脱“技术领先但商业化脱节”的尴尬。2024年中国AI市场规模突破8000亿元,政策支持力度加大,但百度文心一言、腾讯混元大模型等对手早已实现场景落地——百度将文心一言与搜索、地图结合,腾讯通过企业微信渗透B端市场,字节跳动的云雀大模型则在内容生成领域吸引大量创作者。阿里虽在2025财年为AI投入超3800亿元(以通义千问为核心),技术层面处于第一梯队,但在用户端,通义千问更多停留在“聊天工具”的展示层面,缺乏像ChatGPT那样的实用场景;在企业端,面对金融、制造业客户“降本增效”的核心需求,阿里提供的多是需要二次开发的基础模型,而非“交钥匙”的垂直解决方案,导致商业化进展缓慢。更关键的是,AI领域的巨额投入还稀释了阿里云的资源,间接影响了网盘等边缘业务的运营,形成“核心业务输血新技术,新技术难反哺生态”的恶性循环。
纵观阿里在软件领域的每一步折戟,深层原因始终是组织惯性与战略失衡:以电商起家的“销售基因”,让其习惯将所有产品视为流量工具,忽视用户真实体验;“数据中台”体系虽能优化现有业务,却难以支撑颠覆性创新,导致淘宝逛逛迭代20余版仍未突破“货架思维”;多元化布局覆盖12个领域,核心业务(电商、云计算)收入占比超80%,却仍为非核心业务消耗大量资源,最终在用户需求变化与竞争对手的降维打击下,一步步失去市场主动权。未来若不能打破“流量驱动”的惯性,重建“用户价值优先”的产品逻辑,阿里在软件领域的困境或许还将持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