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报纸时代(19世纪末-20世纪末):“稀缺”塑造的主动寻找
- 技术特征:印刷机产能有限,版面是稀缺资源。编辑必须做“把关人”,决定什么能上版面。
- 经济模型:二次售卖——先以低价或免费把报纸卖给读者,再把读者的注意力卖给广告主。但广告收入受限于发行量,增长线性。
- 用户行为:信息供给<需求,读者得主动“找”报纸,甚至养成每天固定时间阅读的习惯。因为错过一期,信息就永远错过了。
- 文化心理:信息是“公共事业”,报纸的权威性来自其稀缺性与编辑的专业性。人们相信“印出来的就是真的”,主动寻找意味着主动参与公共生活。
总结:报纸时代,人是信息的狩猎者,媒介是等待被发现的“猎物”。
二、门户与搜索引擎时代(1998-2012):“入口”的第一次权力集中
- 技术特征:带宽和存储开始指数级增长,信息从稀缺走向过载。门户(新浪、网易)用人工编辑+超链接做“网络版报纸”,搜索引擎(百度)用算法做“信息地图”。
- 经济模型:广告从按版面卖变成按点击卖(CPC),收入与流量直接挂钩。门户首页的黄金位置成为“注意力收费站”。
- 用户行为:从“找报纸”变成“找入口”。人还是主动的,但“搜索关键词”或“点进门户频道”的行为本身,已被入口的设计者(编辑、SEO工程师)预判。
- 文化心理:中文互联网出现第一批“网红”(芙蓉姐姐、天仙MM),但话语权仍掌握在少数编辑和站长手中。用户开始意识到“排名靠前的未必是最好的”,但缺乏替代方案。
关键转折:搜索引擎的“相关性”算法第一次让“信息找人”成为可能——你搜“减肥”,百度知道、莆田医院广告、减肥茶软文同时扑上来。用户仍以为自己在“找”,其实已被“喂”。
三、社交媒体与算法推荐时代(2012至今):“包围”的完成
1. 技术:从“搜索框”到“信息流”
- 微博(2010):140字降低创作门槛,“转发”让信息以病毒式扩散。热搜榜第一次让“全民议题”由算法实时生成。
- 微信(2012):公众号把“订阅”变成“投喂”,朋友圈把社交关系变成信息过滤器。用户不再“打开浏览器找新闻”,而是“刷朋友圈等别人喂”。
- 抖音(2016):推荐算法彻底消灭“搜索”动作,15秒短视频让信息消费从“阅读”降级为“吞咽”。滑动手指的动作成本低于思考“我要看什么”。
2. 经济:注意力期货化
- 平台逻辑:广告从按点击卖变成按“停留时长”卖(抖音的GPM模式)。平台发现:让用户“被动沉迷”比“主动搜索”更赚钱。
- 创作者逻辑:流量=收入,导致内容生产从“满足需求”转向“制造需求”。标题党、情绪煽动、信息茧房是理性选择。
- 数据例子:2023年抖音日活7亿,人均日使用时长120分钟;作为对比,2012年微博日活仅5000万,人均时长30分钟。注意力被指数级收割。
3. 文化:从“公共人”到“情绪人”
- 信息茧房:算法根据点击/停留数据不断投喂相似内容。一个用户连续点3条“房价下跌”视频,抖音会把他困在“房价崩溃论”的茧房里。
- 后真相政治:微博热搜的“爆”字标记、抖音的“热榜”不靠事实重要度,而靠情绪共鸣度。2021年成都49中事件中,谣言传播速度是官方通报的5倍。
- 语言退化:报纸时代的长文论证被压缩为“绝绝子”“典孝急”的弹幕,本质是信息消费降级为情绪按摩。
四、中文互联网的特殊性:三重加速
- 审查的“替代效应”:对严肃公共议题的限制,让平台把流量导向娱乐、消费、两性对立等“安全领域”。用户看似主动刷“小哥哥小姐姐”,实则是被动填补信息真空。
- 超大规模市场:14亿人口的同一文化语境,让算法推荐的效果呈几何级放大。一个“张同学”的短视频能3天涨粉500万,这在任何其他语言互联网中都难以想象。
- 移动互联网的“蛙跳效应”:欧美经历了PC互联网的习惯培养期,而中国直接跳到手机。结果就是:整整一代人(尤其是下沉市场用户)的第一代互联网记忆就是“刷手机”,从未有过“打开浏览器输入网址”的肌肉记忆。
五、总结:为什么“包围”不可逆?
- 技术:算法每优化一次,用户就失去一部分选择权。滑动比搜索更省力,这是人性。
- 经济:平台靠“延长用户停留”赚钱,天然与“让用户主动寻找”对立。
- 文化:当信息过载到大脑无法处理时,人会选择“外包”选择权给算法。这不是懒惰,而是认知资源的生存策略。
最终,我们回到了一个残酷的悖论:信息越丰富,人越被动。这不是中文互联网的特例,而是所有算法社会的宿命。只是在中国,这个过程被审查、规模、移动化三重力量加速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