耕地场地调查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、农业生态环境健康及耕地可持续利用的核心工作,其流程需围绕“资料整合-现场核验-样品分析-风险评估-结论应用”展开,同时需严格遵循法规标准与技术规范,突出耕地“农业生产属性”与“土壤-作物-地下水关联性”的特殊性。以下是详细的工作流程核心要求

一、耕地场地调查工作流程

耕地场地调查通常分为5个阶段,各阶段衔接紧密,需结合耕地种植历史、土壤类型、作物种类等实际情况动态调整:

阶段1:前期准备阶段(奠定调查基础)

此阶段核心是明确调查范围、目标及技术框架,避免后续工作盲目性。

  1. 资料收集与分析

    • 基础资料:调查区域的土地利用规划图、耕地地块分布图、土壤类型图(如红壤、黑土等)、地形图、行政区划图;
    • 农业生产资料:近5-10年耕地的种植制度(如轮作/连作作物、复种指数)、施肥(化肥/有机肥种类及用量)、农药(除草剂/杀虫剂类型及使用频次)、灌溉方式(地表水/地下水灌溉)及灌溉水源信息;
    • 环境资料:周边潜在污染源(如工业企业、畜禽养殖场、垃圾填埋场、公路/铁路)的位置及排污情况、历史污染事件记录(如重金属超标、农药残留事故);
    • 已有数据:过往土壤检测报告、农产品质量抽检数据、地下水监测数据(若有)。
  2. 现场踏勘

    • 实地核实资料准确性:确认耕地边界、地块划分、作物生长状态(如是否有枯萎、畸形)、灌溉水源位置及水质表观情况;
    • 排查污染源:记录周边企业排污口、养殖场粪污堆放点、农药/化肥储存仓库等与耕地的距离及潜在迁移路径(如雨水冲刷、地下水渗透);
    • 初步判断土壤状况:观察土壤颜色(如异常发红/发黑)、质地(沙质/黏质)、是否有异味,标记疑似污染区域(如作物生长异常地块)。
  3. 调查方案编制

    • 明确调查目标:如“评估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风险”“排查农产品农药残留来源”“划分耕地质量类别”等;
    • 确定调查范围:以耕地地块为单元,若周边存在污染源,需扩展至“耕地+污染源影响半径区域”(通常100-500米,根据污染源类型调整);
    • 制定技术路线:包括后续布点、采样、检测指标、分析方法等(需符合国家标准);
    • 组建团队:配备土壤学、农学、环境科学专业技术人员,明确分工(如现场采样组、样品管理组、实验室分析组)。

阶段2:现场调查与采样阶段(获取核心数据)

此阶段是调查的核心,需确保样品的代表性、客观性、无交叉污染,突出耕地“土壤-作物-地下水”的关联性采样。

  1. 布点设计(关键环节,体现耕地特殊性)

    • 布点原则:基于“均匀性+针对性”,既覆盖整个调查耕地,又重点关注疑似污染区(如靠近污染源的地块、作物异常区);
    • 布点方法:

      • 常规地块(面积≤100亩):采用对角线法(适用于方形/矩形地块)、梅花点法(适用于圆形/近圆形地块),布点数量≥5个;
      • 大型地块(面积>100亩):采用网格法(网格间距50-100米),或结合土壤类型、种植作物分区布点;
      • 疑似污染区:加密布点(间距≤20米),追踪污染扩散路径;
    • 布点记录:标记每个采样点的经纬度(GPS定位,误差≤5米)、土壤类型、种植作物、周边环境(如距离灌溉渠/公路的距离)。
  2. 样品采集(分介质采集,覆盖耕地核心要素)

    • 土壤样品(核心):

      • 采样深度:耕作层(0-20cm,直接影响作物吸收)、犁底层(20-40cm,若调查深层污染需采集);
      • 采样工具:无污染不锈钢铲/钻、聚四氟乙烯容器(避免镀锌/塑料工具引入重金属污染);
      • 样品量:每个采样点采集5-10个子样(均匀混合为1个混合样),混合样重量≥1kg(满足实验室多次分析需求);
    • 农产品样品(关联人体健康):

      • 采样对象:当前种植的主导作物(如水稻、小麦、蔬菜),优先采集可食用部分(如稻米、菜叶);
      • 采样量:单个作物样品≥1kg(新鲜样品,需快速冷藏运输);
    • 灌溉水/地下水样品(追溯污染来源):

      • 灌溉水:采集灌溉渠/水井出口处水样,用量≥1L(聚乙烯瓶,提前酸洗去污染);
      • 地下水:若耕地依赖地下水灌溉或周边有浅层地下水,需在耕地周边布设1-3口监测井(深度5-10m),采集水样≥1L。
  3. 现场记录与快速检测

    • 记录内容:采样时间、天气、采样点编号、土壤颜色/质地、作物生长状况、采样人签字;
    • 快速检测:现场用便携式仪器检测土壤pH值(影响污染物活性,如镉在酸性土壤中更易被作物吸收)、电导率(判断土壤盐渍化程度),记录原始数据。
  4. 样品保存与运输

    • 保存:土壤样品密封后避光保存(4℃冷藏,避免有机质分解);农产品样品冷藏(0-4℃),24小时内送达实验室;水样加保护剂(如测重金属加硝酸酸化至pH≤2);
    • 运输:配备专用冷藏箱,附“样品流转单”(记录采样点、样品类型、数量、运输时间),避免样品破损或交叉污染。

阶段3:实验室分析测试阶段(数据精准化)

此阶段需通过标准化实验,获取土壤、作物、水中污染物含量及理化性质数据,为风险评估提供依据。

  1. 样品前处理

    • 土壤样品:风干(室温避光,避免阳光直射)→ 研磨(过20目筛去除石子/植物残体,部分指标需过100目筛)→ 消解(如重金属用硝酸-高氯酸消解,有机污染物用索氏提取);
    • 农产品样品:清洗(去泥沙,避免外源污染)→ 匀浆(可食用部分)→ 消解(如测重金属用微波消解);
    • 水样:过滤(去除悬浮物)→ 酸化/萃取(根据检测指标调整,如有机农药需用有机溶剂萃取)。
  2. 检测指标确定(聚焦耕地核心风险因子)

    • 必测指标:

      • 土壤:重金属(镉、铅、汞、砷、铬、铜、镍、锌,符合《土壤环境质量 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》GB 15618)、有机污染物(六六六、滴滴涕、苯并[a]芘等常见农药残留及持久性有机物)、理化性质(pH、有机质、阳离子交换量,影响污染物迁移转化);
      • 农产品:对应土壤中的重金属(如水稻测镉、砷)、农药残留(如蔬菜测有机磷、拟除虫菊酯);
      • 灌溉水/地下水:重金属、硝酸盐、亚硝酸盐(防止水体富营养化或硝酸盐累积)、农药残留。
    • 选测指标:根据污染源类型调整,如周边有畜禽养殖场需测土壤中抗生素、重金属(铜、锌);设施农业耕地需测土壤盐分(电导率)、地膜残留(微塑料)。
  3. 检测方法与质量控制(确保数据可靠)

    • 方法依据:严格采用国家标准方法(如重金属用ICP-MS(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)、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;有机污染物用GC-MS(气相色谱-质谱联用法));
    • 质量控制(QC):

      • 空白样:每批次实验做试剂空白(排查试剂污染);
      • 平行样:每10个样品做1个平行样(相对偏差≤10%);
      • 质控样:使用有证标准物质(如GBW07401土壤标准样),确保检测结果在标准值范围内;
      • 加标回收率:每批次样品做加标回收实验(回收率80%-120%为合格)。

阶段4:风险评估与类别划分阶段(判断风险等级)

此阶段基于检测数据,评估耕地对人体健康(通过食用农产品)农业生态(土壤生物、作物生长) 的风险,划分耕地质量类别。

  1. 健康风险评估

    • 暴露途径:聚焦“土壤→作物→人体”的主要暴露路径(如镉通过水稻进入人体);
    • 计算参数:结合当地人均农产品摄入量、作物污染物富集系数(如水稻对镉的富集系数)、人体体重等,计算“非致癌风险系数(HQ)”和“致癌风险系数(CR)”;
    • 风险判断:HQ≤1为无显著非致癌风险,CR≤1×10⁻⁶为无显著致癌风险;超过则需进一步排查污染来源。
  2. 生态风险评估

    • 评估指标:土壤pH值(是否适合作物生长)、土壤生物量(如蚯蚓数量,反映土壤肥力)、作物生理指标(如叶绿素含量、产量,判断是否受污染影响);
    • 风险判断:若土壤pH<5.5(酸性过强)或>8.5(碱性过强),或作物产量下降≥20%,判定为存在生态风险。
  3. 耕地质量类别划分(衔接后续管控)

    • 优先保护类:土壤污染物含量≤风险筛选值,农产品质量合格,无健康/生态风险,需重点保护(如禁止新增污染源);
    • 安全利用类:土壤污染物含量>筛选值但≤管制值,农产品质量偶尔超标,需通过农艺措施(如种植低富集作物、施用石灰调节pH)降低风险;
    • 严格管控类:土壤污染物含量>管制值,农产品质量持续超标,需划定禁种区(如禁止种植食用作物,改种绿化植物)或开展治理修复。

阶段5:报告编制与应用阶段(输出成果)

此阶段需系统梳理调查过程与结果,形成可落地的调查报告,为耕地保护与管理提供依据。

  1. 报告编制内容

    • 前言:调查背景、目标、范围、依据(如GB 15618、《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技术指南》);
    • 调查过程:资料收集、现场踏勘、布点采样、实验室分析、质量控制等详细过程;
    • 结果分析:土壤/作物/水质检测数据统计(如平均值、超标率)、污染分布特征(如哪个地块重金属超标最严重)、风险评估结果;
    • 结论与建议:明确耕地质量类别、污染来源(如周边化工厂排污、过量施用化肥)、针对性措施(如优先保护类耕地禁止工业项目入驻,安全利用类耕地推广低镉水稻品种)。
  2. 报告审核与备案

    • 内部审核:技术团队审核数据准确性、逻辑合理性;
    • 外部评审:邀请农业、环境领域专家评审,修改完善后提交当地农业农村部门/生态环境部门备案。
  3. 成果应用

    • 指导耕地管控:如严格管控类耕地纳入“耕地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项目”;
    • 支撑政策制定:为区域农业产业规划(如调整种植结构)、污染防治方案提供数据支撑;
    • 动态监测:对安全利用类、严格管控类耕地,每1-2年开展一次跟踪调查,评估管控效果。

二、耕地场地调查核心要求

耕地调查需兼顾“法规合规性”“技术规范性”“结果实用性”,核心要求如下:

1. 法规与标准要求(底线原则)

  • 必须依据国家/地方标准开展,核心标准包括:

    • 《土壤环境质量 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(试行)》(GB 15618-2018):明确耕地土壤重金属、有机污染物的筛选值与管制值;
    • 《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技术指南(试行)》:指导耕地类别划分;
    • 《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》(HJ/T 166-2020):规范布点、采样、分析方法;
    • 《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导则 农产品产地土壤》(NY/T 395-2021):指导农产品关联的土壤风险评估。
  • 调查机构需具备CMA资质(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),检测报告需加盖CMA印章,否则数据无效。

2. 技术规范性要求(保障数据可靠)

  • 布点:避免在田埂、路边、施肥点等特殊位置布点,确保采样点代表地块平均水平;
  • 采样:工具需提前酸洗(去除重金属残留),样品混合均匀,避免人为筛选;
  • 检测:同一指标需采用统一方法(如重金属检测避免部分用原子吸收、部分用ICP-MS),确保数据可比性;
  • 记录:全程留存原始记录(如采样照片、实验记录、质控数据),实现“可追溯、可复现”。

3. 针对性要求(突出耕地特殊性)

  • 聚焦“土壤-作物”关联:若土壤重金属超标但农产品未超标,需结合作物富集系数判断风险(如砂土中镉易被作物吸收,黏土中则不易);
  • 考虑农业生产活动影响:区分“自然背景污染”(如土壤母质含重金属)与“人为污染”(如化肥/农药滥用、污水灌溉),避免误判;
  • 关注季节性差异:如雨季可能导致污染物随雨水扩散,需避开暴雨后立即采样;收获季采集农产品样品,确保反映实际食用风险。

4. 质量控制与安全要求(底线保障)

  • 人员安全:采样时穿戴防护装备(如手套、口罩),避免接触农药残留或污染物;
  • 样品安全:避免样品丢失、破损,运输过程中防止泄漏污染环境;
  • 数据安全:禁止篡改检测数据,若出现异常数据(如空白样超标),需重新实验验证,不得随意剔除。

通过以上流程与要求,耕地场地调查可系统掌握耕地环境质量状况,为耕地保护、污染治理及农产品安全提供科学支撑,最终实现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。

最后修改:2025 年 08 月 25 日
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你有用,请随意赞赏